六朝时期的钮氏

六朝篇

第一章   外戚五侯之贵

 从东汉钮详袭富春侯,在富春繁衍发展,到三国孙吴,钮淑封临水侯,根据家谱记载:“时钮氏有外戚五侯之贵。”应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这条记载应该说为我们解开了:“吴兴花林钮氏,汉二后五侯之後” 一说的迷团。汉,是指从春秋吴王夫差到三国孙吴。二后,指吴王第八宫后和吴景帝钮皇后。五侯,指关内侯钮馥、钮冲、钮充,富春侯钮详,临水侯钮淑(钮衡是死后追封的荣誉,钮详则是袭实爵,故以生时受爵为准)。我想这样诠释“汉二后五侯之後” 是比较合乎逻辑的。这样,说王锡爵说是王庭实恶莽篡汉,乃改姓为钮之说纯属无稽之谈便有了文字、历史依据。

  • 临水侯钮淑考辨

关于钮淑的史料:

《吴兴谱》1。《祖功宗德录》吴临水侯讳淑字希善,妻杨氏,生-子,曰大壮。三国时吴王权以其多谋略材艺,敕为尚书,後以功,封临水侯。时钮氏有外戚五侯之贵。2。希善公《像赞》显然有误。一是遗像上称“晋临水侯希善公遗像” ,晋临水侯是若玉公。二是赞文内容完全是写若玉公。所以放到後面作为若玉公的史料。

 《夫椒谱》淑字希善,三国时仕吴为尚书,封临水侯。配杨氏,子-,大壮。大壮,希善公子,袭封临水侯,是时钮氏有外戚五侯之贵。《像赞》为若玉公。

 宋、谈钥《吴兴志著姓篇》淑,吴尚书令,临水侯。《原注》淑字仕叔,吴尚书令,临水侯,食一千五百户。又,《著姓篇》云,淑侯封临水殁葬乌程。

 《吴兴志》陵墓篇:钮淑墓在乌程县西北十三里。

 宋、李宗谔《图经》吴中书令钮淑墓在乌程县西十里。

宋、左文质《吴兴统记》吴景帝钮皇后父葬卞山因开青塘。(左文质宋真宗赵恒景德时(1004——1007年)摄湖州长史)

刘宋、山谦之《吴兴记》吴景帝钮皇后父葬卞山令百姓兼丁三千人开之。

明、弘治《湖州府志》青塘在乌程县北三里迎禧门外,吴景帝钮皇后父葬卞山,令百姓开之以通墓所。

还有,唐、颜真卿《石柱记》吴景帝钮皇后父葬弁山,又云,钮皇后陵在弁山北。

关于钮皇后的考证因为关系到钮淑的史实,现查得《四库全书》存录《石柱记笺释》有关钮皇后陵的记载,全文如下:

鈕皇后陵

  魯公記吳景帝陵後即繼以鈕皇后陵勞鉞志著姓謂吳景帝有鈕后然吳志孫休止有朱夫人竝無鈕后惟陳武帝后章要兒本姓鈕永定元年正位中宫太建二年崩諡宣太后祔葬萬安陵建康實萬安陵在縣東南古彭城驛側六朝事迹云今縣東崇禮郷地名陵里曰天子陵其地有石麒麟二里俗相傳即陳髙祖墓然則鈕后之葬亦在金陵矣陳書章皇后父景明追封廣徳縣侯母蘇拜安吉縣君安吉君卒與后父合葬吳興竊疑魯公所記鈕皇后陵殆其父母墓爾頃聞之茝畦云十年前天寜寺西南居民馮氏堂後地忽陷窺之得空穴中縣二棺土人層級而下隂風刮靣遂出以土覆之天寜寺為鈕氏捨宅建則此或即后之父母墓未可知也
  按舊志青塘在迎禧門外,吴景帝鈕皇后父葬卞山令百姓開之以通墓所自城入法華寺路也據此則呉景帝果有鈕皇后矣然云父葬卞山亦不當以景帝鈕后二陵並載也

 臣等謹案石柱記箋釋五巻國朝鄭元慶撰元慶字芷畦歸安人呉興山水清佳自六朝以來稱東南名郡自唐時刻有石柱記樹之杼山載其山川陵墓古蹟古器甚詳迨傳世既久嵗月名字遂漫漶不可考歐陽修作集古录,以為筆畫奇偉非顔真卿不能書孫覺知湖州,聚境内碑碣築墨妙亭貯之凡三十二通石柱埋填淤泥而石柱記遂淪沒不復見康熈辛巳元慶重修府志既成復訪得宋槧石柱記為世所罕覯湖州五縣原本祇載其三秀水朱彞尊乃依仿體例摭徳清武康二縣事跡輯而補之元慶採掇諸書為之注釋其徵據詳明考證精核頗為贍博可取雖於一郡之勝尚未能包括無遺而軼典遺聞其梗槩已畧具於此固亦徵文考獻者所必資也

  乾隆四十六年正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看了以上史料我们可以得出考辨的结论了:

王俭《姓系录》记有钮淑,家谱也有记载,可以确证无疑了。

关于吴景帝钮皇后,家谱并无记载,但在钮淑这-条记载中有:“时纽氏有外戚五侯之贵” 一语,证明那时确有皇后,也左证钮淑是皇后之父。

除了刘宋、山谦之是记史而外(山谦之离三国时间不远),其余的人都是在做考证工作,直到最后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能把它当作确证。

《吴兴谱》荫南公修于明隆庆六年,在家谱不轻易示人的情况下,修谱时所依据的旧谱应该说是可信的。正由于家谱不轻易示人的原因,社会上那些作考证的人取不到这些资料,而宋朝时,据《宋史艺文志》载:“历代之书籍,莫厄於秦,莫富於隋唐”(隋殿书三十七万卷,唐开元最盛,八万余卷,而其中三万卷为唐人书)所以到唐朝“古书鲜矣。”“五季干戈相寻,海宇鼎沸,……乱离以来,幸而存者百无二三” 到了宋朝靖康之难“宣和馆阁之储荡然靡遗。”前面我们巳经谈到:“宋高宗幸建康,命郑樵以通志进”。 连皇帝都没有姓氏书了。由此可知,考证钮氏源流不能按宋以后各家考证之言为依据,那怕在宋以前。也不要寄希望于得到一个完整的官方、名家记录我纽氏的史料,拿来就可以用上。古人留下钮氏历史的片言只语都是极其宝贵的,我们的考辨工作就是能够把它与我们家史接上轨,与我们家史的发展接上轨,与国家历史及其发展接上轨,那就是成功了。考证工作还得以家谱为依据、为主线,否则就钻进了死胡同,这是我考证家史十几年走过了很多湾路,最终得到的经验教训。写在这里与后来作考证者交流。考证工作既这样艰难,为使后人不要再吃这番苦,今天我们就有责任把史料及时而又比较全面的记下来——续修家谱,不要把祖宗湮没了,其实把自己也湮没了!!

现在可以为希善公作一条比较完整的齿录:

钮淑,字希善,又字仕叔。生年不详,约卒于吴景帝孙休登基之前(?——258年前),三国时,吴王孙权以其多谋略才艺,敕为尚书,孙权称帝(黄龙元年,229年)后官至尚书令、中书令,封临水侯,食一千五百户。妻杨氏,生一子,曰大壮,袭临水侯爵。女,为吴景帝钮皇后。希善公卒葬乌程弁山,在县西十里,发民工三千开青塘(迎禧门外)直达墓所。

永建公曾因访钮淑墓及青塘所在,亲至迎禧门(即青塘门),泛青塘,登弁山绝顶,穷法华、仁皇二山,踏查山脉,弁山东支为法华山,东南支为仁皇山,其主峰南形势甚伟,古墓甚多,察地势,计里程,应是弁山南部仁皇山面向砺山起冢。后人只说中书令钮淑墓,而不记及后父关系,是因为淑亡时孙休未登帝位,后来又不想述及亡国君主外戚的缘故。

二。钮胤,字元嗣,中散大夫,新昌太守(属交州),封东迁侯,食邑千户。

  《吴兴谱》、《夫椒谱》均无记载。见诸于王俭《姓系录》。当确有此先祖。至于东迁县乃晋代所立,所以封东迁侯应是乡侯。那时侯己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为何家谱没有记载,因为在孙皓建衡三年(公元271年)虞汜、陶璜攻破交趾、九真、日南收归吴国,从交趾郡中分出新昌郡,辖麋泠、嘉宁、吴定、封山、临西、西道六县,户三千。六个县才三千户,可见当时交趾不断反叛,三国之间又相互争夺,战争频仍乃至人口凋蔽。看一下当时历史:《三国志吴书》宝鼎三年(公元268年)遣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修则等入击交趾,为晋将毛炅等所破,皆死,兵散还合浦。建衡元年(269年)遣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翊、苍梧太守陶璜由荆州,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海道,皆就合浦击交趾。二年(270年),李勖以建安道不通利,杀导将冯斐,引军还。殿中列将何定白:“少府李勖枉杀冯斐,擅彻军退还。”勖及徐存家属皆伏诛。建衡三年(271年)“汜、璜破交趾,禽杀晋所置守将,九真、日南皆还属。大赦,分交趾郡为新昌郡。”并设武平、九德郡。九德辖境相当于今越南义静省大部。关于禽杀晋守将的过程是:晋平蜀,以蜀建宁太守霍弋遥领交州,初,晋霍弋遣杨稷、毛炅等戍守交趾,并与之誓言,“若贼(指孙吴)围城,未百日而降者,家族诛;若过百日而城没者,刺史受其罪。”《华阳国志》又详细记载禽杀过程。“稷,犍为人。炅,建宁人。稷等城中食尽,死亡者半,将军王约反降,吴人得入城,获稷、炅,皆囚之。孙皓使送稷下都,稷至合浦,欧血死。晋追赠交州刺史。初,毛炅与吴军战,杀前部督修则。陶璜等以炅壮勇,欲赦之。而(修)则子允固求杀炅,炅亦不为璜等屈,璜等怒,面缚炅诘之,曰:“晋贼” !炅厉声曰:“吴狗,何等为贼?”吴人生剖其腹,允割其心肝,骂曰:“庸复作贼?”炅犹骂不止,曰:“尚欲斩汝孙皓,汝父何死狗也!”乃斩之。晋武帝闻而哀矜,即诏使炅长子袭爵,余三子皆关内侯。此时钮胤出任新昌太守是在战乱不停,孙吴将亡前夕,并不是什么美差。天纪三年(279年)夏,郭马反(马本合浦太守修允部曲督)自号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兴广州刺史,述南海太守。……战乱未平,而天纪四年(280年)孙吴亡国矣。从271年到280年的十年间交、广二州从来就没有安定过,更因随着吴国灭亡,钮氏被俘徙,谁还能修家谱?新昌太守钮胤怎能在谱上留名?说着,说着,又要讲到家谱断层之可惜,可叹,能不引以为训吗?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外戚五侯的钮氏,倾刻成了“亡国之余。”

          钮因干写于2009-225日(初稿)

 

 

 

 

 

 

 

第二章 “亡国之余” 复封临水

这一章的题目有点讽刺味道。不错,“亡国之余” 怎能复封为临水侯?然而历史上就有很多讽刺味道。不是吗!你只要闭目想一下,古往今来这种讽刺味道还少吗?为什么?国可以破,家可以亡。但中华民族文化不会亡,中华民族不会亡!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钮氏家族文化不会亡。中华民族大家族中的钮氏家族不会亡!这一章就将考证钮氏由“亡国之   余” 而复封临水,重新崛起的历史。

三.东晋临水侯钮瑒考辨

关于钮瑒的史料

《吴兴谱》1。〈祖功宗德录〉晋吏部郎讳瑒,字若玉。妻赵氏,生子曰:礼唐。时明帝举孝廉,授吏部郎,恳乞归养不受职。帝笑曰:卿将军不谙吏秩耶,诏袭临水侯爵。2。〈像赞〉(名写错为希善公,上一章已考辨订正)廓然其容,坦然其中。面山临水,明月清风。不偏不党,不骄不同。孝廉举而不以爵禄为荣,临水袭而甘心以抚孤松。噫嘻!维斯人求之晋代清谈之间,如老鹤之凌高风。   咸和九年(334年)+二月毂旦宏农令黄植撰(宏农乃侨置,在九江市,黄植,咸康五年,公元339年,为巴郡太守)(咸和乃东晋成帝司马衍年号,次年(335年)即为咸康)。

 《夫椒谱》记,1。瑒,字若玉。晋明帝时举孝廉,授吏部郎,辞不受职乞归养。帝笑曰:卿将军不谙吏治耶,诏袭临水侯。配赵氏。2。礼,孝廉,仍袭临水侯。3。《像赞》文字与吴兴谱基本-致,咸和九年下有“甲午” 二字。

宋、谈钥《吴兴志著姓篇》瑒,晋察孝廉袭临水之封户。(原注)瑒,字彦真。晋察孝廉复封临水侯,食一千五百户。

考辨: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孙吴天纪四年)3月,西晋用武力破灭孙吴,孙皓自缚双手,带着棺材,率百官投降,被俘送于京都洛阳。晋《武帝纪》是这样记载的:“牧守以下,皆因吴所置,除其苛政,示之简易,吴人大悦。”州牧,郡守以下一个不留,统统随孙皓俘送。五月封孙皓为归命侯,拜其太子为中郎,诸子为郎中,“吴之旧望,随才擢叙。孙氏大将,战亡之家,徙于寿阳”(寿阳在山西太原以东,石家庄至太原铁路横贯寿阳)。事实上“吴之旧望,随才擢叙” 一语,原是南人华谭的建议,晋武帝表面上采纳,实质上整个西晋一代,扬州无郎官,荆州江南无一人在中央任职。陆机、陆云兄弟乃陆逊之孙,最终是惨遭杀身之祸,顾荣,顾雍之孙,朝不保夕,在他与友人信中说,“恒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自杀,但人不知耳!”时人刘颂上书直言,“孙氏为国,文武众职,数拟天朝,一时湮替,同于编户。”以前孙吴朝廷这么多的文武百官现在都沦落为平民了。是时钮淑已亡故十多年,钮淑之子钮大壮袭封临水侯爵,当然在俘送的行列。西晋把江南名门望族,看作是“亡国之余” 。这在东晋松阳令钮滔母孙琼(孙权六世族孙女)在《松阳母集》中就有反映,将在下面再作考证。

钮氏重返南土,是由于晋武帝死后,西晋王室爆发了长达十六年(从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 ,接着,又发生了“永嘉之乱” , 永兴元年(公元307年)匈奴贵族刘渊利用八王之乱时机,起兵离石(今属山西),国号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刘渊死,子聪继立。次年,刘聪遣石勒歼灭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鹿邑西南)俘杀太尉王衍等。同年,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晋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愍帝司马邺继位。

东晋元帝在未即位前(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用王导拉垅江南士族之计,亲自登门,请出顾荣为军司马(这回可不是西晋时一个小小齐王下的八品主簿了),贺循为参佐。顾荣,吴国丞相顾雍之孙,父宜都太守。孙吴灭亡时,与陆机、陆云(陆逊之孙)一同俘往洛阳。三人时称“三俊” 。二陆被齐王炯徙边,后俱遭杀。顾荣为主簿,荣终日饮酒不敢问事。齐王炯也知道只是“以荣为主簿,所以甄拔才望,不复计南北亲疏,欲平海内之心” ,摆个门面,装饰装饰而已,不敢问事就对啦。由于中国丧乱,胡夷内侮,顾荣乃散芥蒂之恨,受军司马。历史就是这样,当一个民族受到“胡夷内侮” 的时候,民族内部就放弃前衍转向-致对外是多数。贺循,父贺邵,吴中书令,被孙皓用烧红的铁锯把脑袋锯掉,与孙皓有杀父之仇,也随同顾荣受参佐。

愍帝建兴五年(公元317年),愍帝遇弑崩于平阳(山西临汾),元帝(司马睿)即位,西晋结束,东晋开始。元帝太兴二年(公元319年)下诏:“汉高祖经大梁,美无忌之贤,齐师入鲁,修柳下惠之墓,其吴之高德名贤或未旌录者,具条列以闻。”是时,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有六七,于是进一步拉拢南方士族。

明帝(司马绍)太宁三年(公元325年),明帝下诏:“昔周武克殷,封比干之墓,汉祖过赵,录乐毅之后,追显既往以劝将来也。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篡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以所遗。”这一年正是虞潭出任吴兴太守,理所当然,将相名贤钮淑之胄钮瑒举孝廉,授吏部郎,然若玉公恳乞归养辞不受职,诏复封临水侯。

虞氏与钮氏的关系:

钮淑————钮大壮————钮瑒—————钮礼——————————钮滔

孙权————族孙女虞定夫人————————六世族孙女孙琼

           乃虞忠之妻                  乃钮礼之妻

虞翻————虞忠—————虞潭—————虞楚

从上面图示可以看得很清楚,钮淑与虞翻同朝为官,翻为骑都尉,性疏直,数有酒失,权积怒非一日,遂徙翻交州(见《吴书虞翻传》)。翻有十一子,第四子汜最知名。前面我们已经介绍,公元271年汜攻下交趾,钮胤出任新昌太守。第五子虞忠,官宜都太守,吴亡时殉国。虞潭、钮大壮、钮瑒吴亡时均在俘徙之列,孙琼早丧父依附虞忠之妻、孙权族孙女虞定夫人。东晋时重返南土,明帝时虞潭任吴兴太守,表奏钮瑒,举孝廉,授吏部郎,复封临水侯(这里附带说-下,王俭记为复封是对的。袭什么?晋袭孙吴吗?袭“亡国之余” 钮大壮的临水侯爵吗?国家已经灭亡,大壮沦为编户,那来侯爵!?),虞潭又将孙琼嫁与钮礼为妻。这是我反复考证的结果。永建公的考证我认为有误,如果孙琼嫁与钮胤之子,那末咸和中不能避难于临安山,钮礼也不能袭临水侯,而应袭东迁侯了。脱离家谱作考证是没有依据的。至此,我们可以写出比较接近史实的钮瑒的齿录;

钮瑒字若玉,又字彦真。大壮之子。生卒年不详,约卒于咸和初年。妻赵氏,生子曰礼,(初稿字礼唐。吴亡时随父俘徙北土,东晋时重返南土,明帝(在位三年,公元323年——325年)时举孝廉,授吏部郎,恳乞归养不受职。诏复封临水侯。不久逝世。俘徙中饱受离乱之苦,亡国之痛,复见二陆之被惨遭杀戳,顾荣之朝不保夕,北人之视南人为“亡国之余”)

 ,西晋朝廷对南人的排挤,东晋朝廷对南人的拉拢,故而“如老鹤之凌高风” ,“求之晋代清谈之间” ,哈!哈!今天天气好呀!“不偏不党,不骄不同” 采取“以直报怨” 的态度,这是孔夫子教的嘛!临水侯是要的,是祖上留下的。官是不想当的,没有什么荣耀。“面山临水,明月清风” 心中坦荡荡的,脸上松快快的,这不是历史的讽刺吗?!

             钮因干写于2009227

 

 

 

                血泪文章  辛酸历史

四.松阳母孙琼及松阳令钮滔

“往事越千年,家风永世传。”老钮家的历史湮没千年,今天得以重见天日,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指导和在胡锦涛主席领导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才称了心愿。不是吗?见诸于宋朝以后的姓氏来源书籍,要嘛就说“钮氏不详得姓之由” ,要嘛就说“姓,东晋有钮滔” ,还有纽“姓,隋代有纽回” 。都不知道钮姓的来源,始祖是春秋宣义钮公。也不知道纽、纽相通是-个姓一家人。今天向世人昭示了。

“姓启晋国,望出吴兴” 。并不是到了晋朝才出现钮姓。而是吴兴郡在那时按门阀高低排出四大郡姓为姚、沈、丘(邱)、钮(纽)四姓族。这个郡姓是来之不易的,所以考辨松阳母孙琼及松阳令钮滔,为的是牢记“血泪文章,辛酸历史” ,牢记与时俱进,努力做出新贡献

考辨孙琼有二个时限,一是钮瑒复封临水在公元325年,一是孙琼避苏峻之乱居临安山,时间孙琼说是咸和中,应该在329——331年之间,从325——331年最多是七年间,钮瑒逝世,礼唐服孝三年,服除,与孙琼结婚,不久,钮礼又去世,生钮滔。

苏峻之乱是咸和二年(327年)十月,历时一年零四个月,至咸和四年(329年)二月平定苏峻之乱。是年三月,封拜虞潭为武昌县侯,转吴国内史,遣使饷馈孙琼,于是孙琼有《答虞吴国书》,时间应是这年的冬天。

按照以上时限,钮瑒在复封临水不久,或是次年即逝世,钮礼与孙琼结婚的时间最早也在咸和三年(328年),才得以在临安山故宅居住。没有结婚怎能住到钮家呀?

孙琼是东晋全国闻名的才女,“当时後进兢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北周、庾信在《伤心赋序》中就写到钮滔之母。孙琼在孙氏家族中也有很高的地位:

     孙氏宗祠六言通用联:

     三孙威振华夏;两赋名留神州。上联典指三国东吴孙坚及孙策、孙权三父子。下联典                        指东晋朝时期的著名女文学家孙琼,有《悼赋》、《箜篌赋》。

    我们在考辨了孙琼一生不幸的遭遇那是撕心裂肺的。所以才能写出“血泪文章”——《 箜篌赋》与《悼艰赋》,记下了“辛酸历史” 。

钮滔母孙氏箜篌赋曰:考兹器之所起,实侯氏之所营,远不假於琴瑟,顾无取乎竽笙,匪借和于箫管,岂假韵於筑筝,尔乃陟九峻之岩,晞承温之朝日,剖峄阳之孤桐,代楚宫之椅漆,徵班输之造器,命伶伦而调律,后夔正乐,唱引参列,宋女挥丝,秦娥抚节,浮音穆以遐畅,沉响幽而若绝,乐操则寒条反荣,哀曼则晨华朝灭,邈渐离之清角,超子野之白雪,思超梁甫,登华岳,路嶮悲秦,道难怨蜀,遗逸悼行迈之离,秋风哀年时之速,陵危柱以颉颃,凭哀弦以踯躅,於是数转难测,声变无方,或拂羽以飘沉,或顿挫以抑扬,或散角以放羽,或摅徵以聘商。

   这篇赋首先指出箜篌是汉武帝时乐人侯调所造。远远超出琴瑟,琴瑟是比喻夫妇间感情和谐,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比喻和悦于心的事物。也不取竽笙能奏和音,也不借箫管发音清幽,是假韵於筑(击弦乐器)筝(拨弦乐器)而表现力丰富。这一段表明自己已不能发出清幽、和谐的声音,而是击拨心弦迸发出来。第二段借箜篌的材质表示自已人品高超,高峻突兀,诗文特立。于是从第三段“遗逸悼行迈之难” 开始诉说亡国之痛,尤其是“凌危柱以颉颃” 一句,表达了受欺凌、遭危急,但傲慢地以之抗衡。第四段“於是……”用箜篌来舒发、舒散与自己命运抗争的声音!摅者,舒散也。

   这是我的理解,也无法用长篇文字展开,恐怕不好理解,我想结合孙琼的遭遇,其思想感情大概如此,请共同慢慢分析咀嚼吧!

    再考辨第二篇《悼艰赋》

《悼艰赋》:伊禀命之不辰,遭天难之靡忱,夙无父之何怙,哀壅瘁以抽心,览蓼莪之遗咏,咏肥泉之馀音,经四位之代谢,虽积祀而思深,伊三从而有归,爰奉嫔於他族,仰慈姑之惠和,荷仁泽之陶渥,释褧服以斩衣,代罗帷以缟布,仰慈尊以饮泣,抚孤景以协慕,遇飞廉之暴骸,触惊风之所会,扶摇奋而上跻,颓云下而无际,顿余邑之当春,望峻陵而郁青,瞻空宇之寥廓,愍宿草之发生,顾南枝以永哀,向北风以饮泣,情无触而不悲,思无戚而不集。

 这一篇虽是悼祭亡夫之作,但更加明朗地指出社会动乱带来的痛苦。第-段四句一上来就道出生不逢辰,早年丧父没有依靠,“华夏鼎沸,黎元殄瘁”( 即哀壅瘁以抽心,壅瘁即殄瘁,困苦也。见《晋书。殷浩传》)。接着就指出寻迹而祭祀四代人——钮淑、大壮、钮瑒、礼唐夫君。自己三从四德,嫁到钮家,婆婆惠和,而夫君即逝,脱下锦衣,卸下罗帷,披麻戴孝,对慈姑饮泣,抚孤影到晚。到第二年上坟看到荒野、田边、路旁的野生飞廉草丛中暴露着骸骨,触到急剧盘旋而上转而从上降下的暴风,括遍无际大地,不由人惊恐万状。虽说当春却令人郁闷悲伤,坟前已长满宿草,茔屋是空空荡荡,触景生情,情思忧伤,百感交集,伤悲饮泣,题笔南枝,永远哀悼!!岂止是哀悼丈夫一人,而是哀悼社会上所有的不幸的人包括暴骸荒野的不幸的人!

  这也是我的理解,目前各大院校对这二篇赋也在研究,但是是从赋的文学方面展开,很少甚至不见通过赋的文字内容研究背后的历史,所以无从参考,就算我一家之言吧。希望我钮氏族内先起个步,以慰先祖在天之灵。

     一代女中英华,生不逢辰,扼杀在长期动乱战争中,但她毕竟培养出了一位文学家钮滔。人们常说,钮家的媳妇个个相夫教子,钮家的女儿个个不亚儿男,是的。到今天还是比比皆是,我不点数啦,大家来摆,免得我挂-漏万,有偏向之嫌了。哈哈!不要笑,这里面有一个很严肃的文化传承问题,是钮氏家训“世守儒素家风” 的问题,是钮氏家族文化的独特现象,值得好好地研究发掘,发扬光大。

     下面还有五篇:

《答虞吴国书》:咸和中,避苏峻乱於临安,吴国遣使饷馈,乃答书曰:果有胡桃、飞穰。飞穰出自南州,胡桃本生西羌。外刚内柔,质似贤,欲以奉贡。

飞穣(飞穰)

佛手柑。 周亮工 《书影》卷三:“ 晋钮滔 母与 吴国书:‘此中果有胡桃、飞穰。’按《艺海泂酌》云:‘飞穰,一名佛手柑

《与虞定夫人荐环夫人书》:琼闻兴贤崇德,圣主令典,旌善表操,有邦盛务。伏见族祖吴国亡民富春孙彦妻环,少厉令节,服膺道教,逮适孙氏,恪居妇职,宗姻有声,奉礼未周,彦母丧殒,丧殒半年,彦奄亡没。环率礼奉终,抗义明节,倾竭私产,以供葬送,礼服既终,前无立子,家欲改醮,誓而不许。

 

《公孙夫人序赞》:夫人姓公孙氏,会稽剡人也。夫人资三灵之淳懿,诞华宗之澄粹,奇朗照于龆龀,四教成于弱笄,慈恩温恭,行有秋霜之洁,祗心制节,性同青春之和,敦悦宪章,动遵礼规,居室则道齐师氏,有行则德配女仪。礼服有盈,笾豆无阙。猗欤夫人,天姿特挺。行高冰洁,操与霜整。性扬兰芳,德振玉颖。猗彼琼林,奇翰有集。展彼硕媛,含德来绮。动与礼游,静以义立。

《与从弟孝徵书》:省尔讥我以养鹄,乃戒以卫懿灭毙之祸,斯言惑矣,吾未之取。彼卫懿之好,民无役车之载,鹤有乘轩之饰,祸败之由,由乎失所。若乃开圃即于灵囿,沃地矩乎神沼,文鱼跃于白水,素鸟翔乎神州,岂非周文之德,大雅所修哉?夫嘉肴旨酒,非不美也。夏禹盛以陶豆,殷纣著以玉杯,而此圣以兴,彼愚以灭,盖置之失所。如其无失,来难可施乎?

 (注)鹤是一种深受人类喜爱的珍稀禽类,历史上爱鹤的故事也不少;据《左传》和《东周列国志》载,春秋时,卫国的国君卫懿公非常喜欢鹤,以至玩鹤成癖,不理国事。他将鹤还分了品位,把养鹤的人封为高官,使一些原来身居高位的人反倒失去了职位。卫懿公出去游玩时,常带上鹤,并把大夫们乘坐的华贵车子也腾出来让给仙鹤坐,并称这些坐车的鹤为鹤将军

  一天,卫懿公带着鹤在外边游玩,突然接到战报,狄人攻入卫国。卫懿公立即下令手下的将军率军守城,但众将军都不愿去打仗,还气愤地说:为什么不叫你的那些鹤将军去率兵打仗?懿公无法,只好亲自领兵去抗敌,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狄人杀死了。由此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卫懿公养鹤——亡国。

    从这篇《与从弟孝徵书》可以看出,孙琼喜养鹤,反映出“鹤立鸡群” 文人雅士的清高心态,倒与他公公“如老鹤之凌高风” 相-致。所以他对孝徵弟说,“斯言惑矣,吾未之取” ,我没有像卫懿公那样“彼愚以灭” ,我是仰慕鸢飞于天,鱼跃于渊的周文之德,大雅所修。“此圣以兴” 。问题是如何处置养鹤的事。他想的是能有周文、周武的礼乐盛世。难矣哉!知音之难求也!

    至于松阳令钮滔的史料除了《隋书经籍志》晋扬州刺史殷浩集四卷注梁又有吴兴孝廉钮滔集五卷录一卷亡。这条记录外再无其他史料可寻。又想通过松 阳县志寻找踪迹。

《松阳县志》清佟庆年修,胡世定纂。庆年号辅萱,辽东人;贡生,顺治间松阳知县。世定荆溪人,事迹未详。松阳志乘,始见《元史·艺文志补》载,元浦江吴莱撰《松阳志略》。又见《文渊阁书目·新志类》著录《松阳县志》,隆庆间邑人潘伯广又重纂,书俱佚,无可考焉。此志为庆年官松阳时延世定所修,其书例,为类十,为目五十有奇,类目烦冗,如以寺观、冢墓悉附于禋祀,于体例殊若未协。其叙沿革,谓县为东汉章安县南乡地,献帝建安八年分置松阳县,属会稽郡;隋属括州,唐改括州为缙云郡,松阳升为松州,武德八年废州复为县;五代钱镠改为长松县,镠子元瓘改为白龙县;宋复名松阳,迄清未更

松阳县志是到元朝才出现的而且仅是《志略》,可见,也不能有钮滔的史料。再看松阳历史:

松阳县建置沿革  

  东汉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是丽水地区建置最早的县份),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置临海郡,松阳隶之。东晋太宁元年(323)属永嘉郡。隋开皇九年(589),析松阳县东乡地置括苍县;同年,置处州,松阳属处州。十二年,处州改括州,松阳隶之。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松阳属之。唐武德四年(621),改松阳为松州,括州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松州均所辖。八年,复改松州为松阳县;遂昌入松阳县。景云二年(711),遂昌复从松阳析出。天宝元年(742),改括州为缙云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括州,松阳均所辖。二年,析松阳县南乡地置龙泉县。大历十四年(779),括州改处州,松阳隶之。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改松阳县为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939),改长松县为白龙县。北宋咸平二年(999),白龙县复改为松阳县,县名一直沿用。元至正十三年(1353),松阳属处州路。至正十九年,改处州路为安南府,不久复为处州府,松阳均所属。明清松阳属处州府。
  清宣统三年(1911)11月,辛亥革命后,置处州军政分府,松阳隶之。中华民国元年(1912),撤处州军政分府,实行省县两级制,松阳县省辖。三年,置瓯海道,松阳为所属。十六年,废道,复为省县两级制,松阳仍为省辖。二十一年6月,置第十一县政督察区;10月,改置第二临时特区,松阳均隶之。二十四年6月,第二临时特区改为丽水行政督察区。二十年4月,又改称第九行政督察区,松阳属之。三十四年4月,改置第六行政督察区。6月,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至三十八年5月,松阳均所属。
1949年5月松阳解放。8月,设浙江省第七专区;10月,改称丽水专区,松阳均所属。1952年1月,丽水专区撤销,松阳县属衢州专区。1955年3月,改隶金华专区。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松阳县,原辖境域并入遂昌县。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批准复置松阳县,属丽水地区。现属丽水市。

松古平原,经过越、楚、秦到汉初的两百年间,先是作为瓯越到中原的驿地,后来经过两次行军过境,乡民聚成群落。建元3年起,四万余东瓯人建房垦荒十余年,荒地已成良田。东瓯北上后,这地方再度变成了空虚之地,良田无主,特别是留置的大批房屋、木船和农家具,更使远近乡民闻风聚集,生息繁衍。与已成千里空地的瓯越大地相比,古市的地位突显。330余年后即汉献帝建安4年(199年)考虑县制设置时,故而在远离章安县的南部的古市设立了浙西南省个县区松阳县,丁松为松阳长(见《三国志·吴·贺齐传》、《三国·吴扬州图》、《松阳县志》)。但总而言之,仍是人烟稀少,到了离东瓯撤离近三个世纪,经三国两晋南朝到刘宋479年,据《宋书·州郡志》载:永嘉郡松阳、永宁、乐成、安固、横阳5县,也才计3.6万口。0K*xC 
H 看松阳历史沿革在东晋到刘宋仍是人烟稀少,很不发达的小县。
  松阳当时的县治在今天的古市,其位置还并不在现在的古市镇城区。大体位置在古市城区与赤寿乡所在地中部偏赤寿方向、龙丽公路以北区域,东部接近现在的东角垄村。这已被众多出土物品所证明。而现在的古市城镇在很晚仍是河道、溪滩,目前施工下挖,除砂砾外不见任何残迹

钮滔的考证只能停步下来,等待以后的发现。

                      钮因干写于2009年2月29日(初稿)

 

 

                     第四章     中国分裂   钮氏转衰

       五。陈武宣章(钮)皇后

 纵观西晋 、东晋(公元265年——420年)的165年间,西晋宗室骨肉相残,中国南北分裂,东晋苟延残喘于江南,“国无宁日,家焉不兴” 。钮滔之后,在东晋再也没有名人出现。吴兴郡望族钮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磨难。钮景明竟至被章氏所养改姓为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分裂,钮氏转衰。”

永建公在《钮氏源流新考》5。陈武宣后事实、居址及其墓地考中认为后父是钮景明而非章景明,并以《陈书。高祖章皇后传》为据。错了,兹全文抄录如下:

“高祖宣皇后章氏,讳要儿,吴兴乌程人也。本姓钮,父景明为章氏所养,因改焉。景明梁代官至散骑侍郎。后母苏,尝遇道士以小龟遗。已,光采五色,曰:三年有徵,及期后生,而紫光照室,因失龟所在。少聪慧,美容仪,手爪长五寸,色并红白。每有期功之服,则一爪先折。高祖先娶同郡钱仲方女,早卒。後乃聘后。后善书计,能诵诗及楚辞。高祖自广州南征交趾,命后与衡阳王昌随世祖由海道归于长城。侯景之乱,高祖下之豫,章后为景所囚。景平。而高祖为长城县公,后拜夫人。及高祖践祚,永定元年立为皇后,追赠后父景明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拜后母苏、安吉县君。三年,安吉君卒,与后父合葬吴兴。明年,追封后父为广德县侯,邑五百户,谥曰:温。高祖崩,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定计:秘不发丧。召世祖入,其事在蔡景历及侯安都传。世祖即位,尊后为皇太后,宫曰:慈训。废帝即位,尊后为太皇太后。光大二年,后下令黜废帝为临海王,命高宗嗣位。大建元年,尊后为皇太后。二年三月丙申崩于紫极殿,时年六十五。遗令丧事所须并从俭约,诸有馈奠不得用牲牢。其年四月,群臣上谥,曰:宣。太后附葬万安陵。后亲属无在朝者,唯族兄钮洽倌至中散大夫。”

传记明明写得很清楚:“本姓钮,父景明为章氏所养,因改焉。”是他的父亲被章家所领养,因而改姓了章,叫章景明。在纪念陈霸先诞辰1500周年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篇            *****************************************************************************

      
 陈皇后裔联谊会座谈会一角
 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场

纪念大会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开举行,海内外陈皇后裔及各地陈氏代表共86人出席,有12名外地陈皇后裔代表在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共同缅怀了陈武帝的丰功伟绩。部分企业界人士还参观了长兴的开发区投资环境,出席了经贸洽谈会。此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700多人汇聚长兴,参加“陈皇故里”摄影大奖赛,为纪念活动营造气氛

文章讲得很清楚,“陈霸先的第二位妻子姓章,名要儿,吴兴乌程人。章要儿的父亲章景明,本姓钮,是章家养子,故改章姓。章要儿比陈霸先小四岁,成婚时才十六岁。章景明在梁敬帝(555——557年)授散骑侍郎仅是荣誉衔,时已年老并不侍敬帝身边。”

不过,从传记可以看见宣皇后实际上在陈霸先逝世后始终在管理着朝政。先是秘不发丧,立即召临川王陈茜入朝,并且下令说,这是遗诏,因为“诸孤藐尔”、( 藐,年幼)“ 须立长主,以宁宇县”、“ 犹子建殊功於牧野” ,与侯安都等力排众议拥侄子陈茜为帝,即世祖文皇帝。为了国家安宁立侄子当皇帝这是何等天下心。废帝是世祖文皇帝的嫡长子,名宗伯字奉业,小字药王。即位以后“遂骋凶淫,居处谅暗……”宣皇后毫不含糊,于光大二年(568年)集群臣于朝堂,把他降为临海郡王,送还藩邸。说,“未亡人不幸属此殷忧,不有崇替,容危社稷,何以拜祠高寝,归附武圆,揽笔潸然……”又一次为了国家社稷废掉了这个不争气的侄孙。立始兴昭烈王第二子陈顼字绍世,小字师利为帝。是为高宗孝宣皇帝。始兴昭烈王是陈霸先的哥哥,世祖文皇帝陈茜是陈顼的哥哥,是宣皇后的侄子。所以由太皇太后复为皇太后。不幸第二年,即高宗太建二年(570年)宣皇后章要儿,钮氏本生的女儿与世长辞了!为国家操劳终生,而且不忘死后从简。

现在,正视历史称陈霸先是: 汉民族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六朝英主。

我们也要说一句章(钮)要儿是:汉民族历史上伟大的民族女性——六朝英后。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钮家的女儿个个不亚儿男” ,现在还要补充一句“不亚儿男,胜似儿男!”

            陈霸先像   

据记载万安陵在建康县东南古彭城驿侧,六朝事迹云,今县东崇礼乡地名陵里,有天子陵。其地有石麒麟二,里俗传即陈高祖墓。现巳考古发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万安陵南石麒麟

 

 

        万安陵北石麒麟                     

       六。北周。甘棠令钮因及其子钮士雄

有关钮因、钮士雄史料:

《吴兴谱》1、《祖功宗德录》周甘棠令讳因字孝政,妻韩氏,生子曰士雄,河东安邑迁止。天性至孝,亲丧庐墓,负土成坟,庐前生麻一株,高丈许,围之合拱,枝叶郁茂,冬夏常青,有乌栖其上,举哀,乌即悲鸣,时人异焉。周武帝(宇文邕)保(谱上误为永)定三年(563年)表其庐,擢授甘棠令。卒於隋文帝开皇初年(581年)。2。《恩命》诏甘棠令钮因。皇帝诏曰:朕思民彝之至大者,亲;民行之至重者,孝。自世教衰,淳风漓,以孝事亲者,鲜矣。兹大鸿胪卿范隆表奏:汉侯忠裔钮因亲丧庐墓,号呼于天,孝感神明,生麻合拱,历冬夏常青,有异常植。昭潜德於有象,至感乌啼。朕思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门,令所在有司荣表其庐,蠲其差役,授甘棠令职,以整民族之大纲,以修懋德之故事,亦朕敦典庸礼之一道也。尔惟钦哉!       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3。《孝政公像赞》公性洁如玉,貌温如春,结庐於孤陇之侧,望云于碧溪之滨。噫嘻!斯人也,膺天诏而拜令甘棠,此其以孝立身,毋忝其亲者欤。      开皇元年尚书燕凤撰      4、《祖功宗德录》隋孝子讳士雄字继德,妻马氏,生子继槐,少贫,耿直孝友,始终如一。父丧庐墓,庭前有槐一株,先甚郁茂,及居丧庐墓,槐遂枯死。服阕还宅,枯槐复荣。文帝(隋文帝)闻之,叹其父子至孝,下诏褒扬,号其里为累德。至明永乐间御制历代孝子传,父子皆列名其中。5。《继德公像赞》公性纯而敏,心坦而易,孝感於槐,诏褒其异,里名累德,孝之所致。不苟合於人,不妄取乎利,朋友高其忠信,乡党重其孝弟。噫!固宜萃福禄於其躬,而流庆泽於来裔。      仁寿四年(604年)冬十一月大中大夫徐之祉撰       6。《恩命》表孝子钮士雄里门曰:朕思父子冠人伦之首,孝行为众善之原,凡有君责者,当激励以为风俗劝也。兹太常博士范升奏:甘棠令钮因子士雄,亲丧庐墓,庭槐为之枯悴,服阕返归,枯槐为之复荣,信非至孝,不能感格,且父子一德,尤系风教之司先后重光,宜锡褒扬之典。朕特命臣集议,名其居为累德里。於戏!尔士雄宜体朕心,顾名思义,移孝作忠。则於朕不为虚荣,於居不为虚誉矣。隋文帝开皇(家谱误天嘉)六年(586年)

《夫椒谱》《恩命》基本一致,诏甘堂令误为陈武帝永定三年。表孝子钮士雄是隋开皇六年,正确。《像赞》误孝政公为陈孝子。其余基本一致《祖功宗德录》基本一致。但记甘棠令於隋文帝开皇三年卒。有矛盾,《像赞》撰于开皇元年,撰像赞早于卒年(三年)是不能的。

《隋书、孝义传》钮回传。《北史、孝行传》钮因传。二史虽名不同,内容相同,且与家谱记载-样,故名从家谱,称钮因。为了节省文字不再抄录。

 南北朝中后期,南朝、北朝替代频繁,战争不断。公元557年,宇文觉篡西魏,建立周,史称北周。同年,陈霸先篡梁,建立陈。这样,中华大地原来由东魏、西魏、梁三国鼎峙的局面,一下变成北齐、北周、陈三国对立之势,北齐、北周东西并立,并与陈南北对峙。北朝的北齐、北周强国,都有并吞对方,一统中原之势。于是,双方连年发生战争,争夺十分激烈。地处两国交界地段的洛阳、宜阳,自然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成为争夺的焦点北齐武成帝他在位期间561——564年),对外基本是执行的南和陈,西攻周之策。甘棠令钮因的历史考辨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入手。

二地图较为模糊但长安下面洛阳可以辨认。甘棠就在洛阳偏西南的宜阳之地,可参照现今河南地图。总之地理位置紧挨北齐,是争夺焦点,在地图上看就较比直观了。宜阳 因以宜阳故城在宜水之阳而得县名。 宜阳地域夏属豫州,西周为南地,战国韩宜阳邑,秦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00年始置宜阳县,属三川郡。东魏天平间分置甘堂县,隋仁寿间改甘棠寿安县,唐武德间改宜阳福昌县,宋熙宁间省福昌入寿安,元佑间复置福昌县,金改寿安宜阳,元初并福昌人宜阳,遂成一统之局.明清均属河南府

看了以上资料我们巳经理清了钮因出任甘棠令时的形势,地理位置的重要,所以决不是仅仅因为钮因是个孝子而委以如此重任。把北朝的整个历史原貌恢复出来,也就把钮氏北系的整个历史原貌展现到我们的眼前了。

公元315年,西晋愍帝建兴三年,封拓拔猗卢为代王,建立代国(今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 。公元338年,拓拔什翼犍即位,一定要请出汉人燕凤辅佐北史《燕凤传》是这样记载的:“燕凤字子章,代人也。少好学,博综经史,明习阴阳谶讳,昭成(即拓拔什翼犍)素闻其名,使以礼致之,凤不应聘。及军围代,谓城人曰,凤不来者将屠之,代人惧,遂送凤。昭成待以宾礼,后拜代王左长史,参决国事,……”“……及道武(拓拔圭)即位(386年),历吏部郎、给事黄门侍郎、行台尚书……太武(拓拔焘)初(424年),以旧勋赐爵平舒侯加镇远将军,神[鹿下加字,jia音加] 元年卒。(公元428年)”这一段历史考证了二个问题,1、家谱《孝政公像赞》落款是尚书燕凤,不可能。孝政公卒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而燕凤卒于公元428年,比孝政公早去世153年。2、证明153年前燕凤曾为我钮氏另一位祖先撰过像赞。根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钮氏第一位名人:晋、钮循。很可能是他。我们无需对孝政公的记载产生怀疑,因为见诸正史。由于家谱残损后人编纂失误,“张冠李戴”  这倒是可能的。

从拓拔什翼犍求汉人辅助如此迫切甚至不择手段围城硬请,而又如此真诚对汉人委以重任,加上燕凤曾为我祖先撰写像赞,这一切都说明当时我祖先必有人与燕凤同时应聘出任。

公元376年,代国被前秦苻坚所灭,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什翼犍之孙拓拔圭乘机复国,(386年)改称魏国。公元398年改元天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被迫迁都长安,依靠宇文氏建立西魏,我祖先也就迁到河东安邑(安邑,公元428年分南北二县,南称安邑,北改夏夏县。安邑,今在山西运城东的安邑街道办事处地)以保卫国都长安的东大门。

运城市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是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之一。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均在这里。人文荟萃,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永济普救寺、中华祭祀圣地万荣普救寺、中国死海运城盐湖、舜帝陵、黄河大铁牛、万荣秋风楼、司马光墓等。

 

 

 


鹳雀楼 图片来源:运城旅游网


鹳雀楼 图片来源:运城旅游网

鹳雀楼位于山西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古城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云栖楼”又称“鹳雀楼”。

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地理位置优势、风景秀丽,唐宋时期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诗因楼作,楼因诗名。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周武帝宇文邕是明帝的四弟,兄弟甚为亲爱557年北周明帝即位时,宇文邕为大将军镇同州(今陕西大荔),立即迁升柱国,授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府兵制设八个柱国大将军,每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每大将军督二个开府,每开府领一军。故柱国犹如现今的元帅),蒲州治蒲坂(今山西永济市)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交通要冲,保卫着国都长安的东大门。永济之南有风陵渡,黄河南下自此向东转弯。如此军事重镇,当然要联络当地姓族——钮氏为其出力。

说钮氏是当地姓族有什么依据?有。孝政公娶妻韩氏。是姓族联姻。韩氏在北周门第显赫,韩氏上正史的为数不少,这里不一一细说,只说与孝政公同时的韩擒虎,河南东垣(今河南洛阳新安县)人,韩雄为新义郡公,子擒虎(538——592年)袭父爵,入隋进位上柱国。在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旧姓为汉姓,出大汗氏改为韩氏。那次改姓还有列入姓族条件的规定,而且孝文帝亲自决定“姓氏之始末” 即门第等级的高低名次,汉族韩氏与鲜卑出大汗氏相当。由此证明钮氏当时门第等级也是很高的。不然就不配娶韩氏。钮氏在当时门第既高,又在运城为长安看守东大门要地,宇文邕又出刺蒲州刺史,钮氏在其属下,焉有不联络之理。所以宇文邕在560年4月即位(是谓周武帝),于563年即保定三年下诏授钮因为甘棠令。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保定三年二月辛丑诏:“魏大统九年(543年)以前,都督以上身亡,而子孙未叙齿者,节级授官。”大统九年是西魏建立的第九年,西魏宇文泰与东魏高欢发生的一场“邙山大战” 。 邙山,西起洛阳(今三门峡市)东至伊洛河岸,这次战争西魏弘农以东的土地尽又归东魏所有(当然甘棠就在内)。又擒西魏临洮王森、蜀郡王荣宗、江夏王升、钜鹿王阐、谯郡王亮、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太子詹事赵善、督将、参寮等四百余人,俘斩六万余,甲仗牛马不可胜数,豫、洛二州(十五郡、五十一县)尽入东魏。宇文泰“以邙山之战诸将失律,上表请自贬” 。十五年后,明帝二年(558年)二月,北齐、北豫州刺史司马难消举州附北周。于是明帝遣使分行州郡,理囚徒,察风俗,掩埋骼[此肉][此下肉字Zi指肉还没烂尽的骨殖] 。可能在次年孝政公才得以在收复失地后为邙山大战中牺牲了的父亲“庐于墓侧,负土成坟” 。因此按诏书在当年授孝政公为甘棠令。

“你全是胡说八道,凭空设想,一点依据都没有?拿出一丁点依据来!”别忙,有依据。请注意诏书上写“兹大鸿胪卿范隆表奏,汉侯忠裔钮因” 一句,大鸿胪卿是干嘛的?他乃九卿之一,掌握诸侯王及少数姓族首领的迎送、接待、朝会、封授……等事。够不上这一等级走不到大鸿胪卿的跟前的。而且大鸿胪卿表奏的第一句话便是“汉侯忠裔钮因” 就是说,从汉朝起钮氏就是侯门之族,钮因的父亲又是都督以上的官,钮因又是姓族首领,娶门第显赫的韩氏为妻,且又“以孝事亲” 在当今社会“鲜矣” !尚未叙齿,应“节级授官” 。这才把他放到甘棠令这样一个重要的岗位。甘棠令是上县县令,与下郡太守官位相等。且是地处北齐、北周争夺的焦点,岂仅凭单单一个孝子的身份就能授予这样的要轵?这不是最大的依据吗!请参看一下《隋书、孝义传》和《北史、孝行传》里面孝行事迹突出的真不少,可就没有封此官的,只是表彰而巳,典型的有皇甫遐,少丧父,保定末母丧,庐于墓侧,负土成坟。阴雨天穿窟,晴霁天营坟,积以多年,坟高数丈,周围五十余步,地窟十二室,中间行道。郡县上表其状,有诏旌异之。也攀不上由大鸿胪卿表奏,是由太常博士奏闻。太常博士干嘛的?掌撰定五礼仪注……五礼,指吉、凶、军、宾、嘉五礼。其中嘉礼是亲万民,旌表属嘉礼。孝政公之子士雄不就是由太常博士范升奏闻旌表的吗!门第等级森严,规格是不一样的,到钮士雄就只称甘棠令钮因子,而不称汉侯忠裔了。以前我对负土成坟一语不理解,现在弄懂了,穴地为墓,负土成坟。高高地筑起土堆叫坟,《北周武帝纪》:武帝临终前交待“丧事资用须使俭而合礼,墓而不坟” 。所以现在考古发现武帝墓是地下挖掘出来的,上面没有高高的土堆——“坟”。

再一个证明钮因之父是死于邙山大战。那就是“生麻合拱,历冬夏以长青,有异常植”一句。家谱记“庐前生麻一株,高丈许,围之合拱” 。生麻高一丈,二手合围粗细,分明已长十年到二十年,正合543年邙山大战到(武成中)560年的十六、七年时间,符合生麻长成高丈许,围之合拱的条件。

钮因出任甘棠令,我们前面老讲宜阳之地是首都长安的屏障,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在西魏、东魏,北周、北齐时,战争从未中断,限于篇幅,不多赘笔。仅举保定三年钮因授甘棠令后的次年,《韦孝宽传》记:保定四年宇文护进军东讨,大军不利,孔城遂陷,宜阳被围,……直到天和五年(公元570年)齐人果解宜阳之围,经略汾北……。从564年——570年的七年之间都处于围城争战之中,可见钮因被周武帝信任重用如此不是集团内部人物是不能授此重任的。钮因的历史面貌浮出水面了,钮氏北系家族的历史面貌浮出水面了。所以抓住钮因这根链条是发掘钮氏北系的关键。希望广泛搜寻北系家谱定能有新的发现,把钮氏家族发展史向前推进一步。这里想到钮贺佳宗亲,请他出点大力,贺佳宗亲也有这个条件,在这里拜托啦!

据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于吴兴钮滔句之下又云:(刘)宋开封钮氏有钮约(大理寺丞)子[非下一木fei]、建中,fei子定国,定国子昌言,建中子华国。(《古今姓氏书辨证》邓名世撰,其子椿补成,四十卷,以《左传》、《国语》所见姓氏为主,又以宋代《熙宁姓纂》和《宋百官公卿家谱》二书互为参校,辨证颇为详明。熙宁,北宋神宗年号共十年1068——1077年)。又:明。凌迪知《古今万姓统谱》记:“。宋、钮昌言登科,永兴人(永兴在湖南省东南部)。

(万姓统谱有氏族博考十四卷,每姓下有历代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

由此看来又有开封及永兴二支钮氏。

  在考证六朝钮氏各位先祖的祖功宗德之后,得出一条历史规律:“国衰家衰” 。但是不管国家伤乱,战争频仍,百姓离乱,而钮氏家族文化传承始终不衰,孙琼、钮滔著书立说列入艺文志。陈武宣章(钮)皇后秉政四朝,俭朴一生,死后从简。钮因为国家统一而受命甘棠令。还有,从西汉钮充起都任职于南疆,远至现今的越南河内。说明钮氏尽管在北方而朝庭知道钮氏是东南诸族。更证明钮氏起源于吴国花林,始祖宣义公的史实。掩卷沉思,感慨万千,弘扬祖德不正是为了激励子孙与时俱进做一个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民族,无愧于国家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吗!!

                  钮因干写于2009年3月5日(初稿)

     六朝篇完,下篇唐宋篇(包括隋唐五代宋)

为了更清楚了解甘棠令一职的重要性再附二个资料:

北齐北周关键之战

南北朝中后期,南朝、北朝替代频繁,战争不断。公元557年,宇文觉篡西魏,建立周,史称北周。同年,陈霸先篡梁,建立陈。这样,中华大地原来由东魏、西魏、梁三国鼎峙的局面,一下变成北齐、北周、陈三国对立之势,北齐、北周东西并立,并与陈南北对峙。北朝的北齐、北周两太强国,都有并吞对方,一统中原之势。于是,双方连年发生战争,争夺十分激烈。地处两国交界地段的洛阳、宜阳,自然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成为争夺的焦点。

北齐方面,文宜帝高洋略早于北周、陈,于公元550年五月篡夺魏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高洋21岁为帝,年轻得志,遂励精图强,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措施,经数年发展,国富兵强。但同时,他也渐渐因功绩而自矜,遂嗜酒淫佚,肆行狂暴。所幸的是,他还能充分信任贤臣杨(忄音),以致出现了“主昏地上,政清于下”的奇特现象。天保十年(559年)十月高洋去逝,太子高殷继立。第二年八月,高洋弟太傅常山王高演废殷自立,次年高演即死。其弟太傅长广王高湛仿其兄,也废太子百年自立为帝,是为齐武成帝。他在位期间,对外基本是执行的南和陈,西攻周之策。及至公元565年齐后主纬即位,由于其昏暗臣奸,除原来在洛阳、晋阳(今山西太原)、平阳(今山西临汾)诸边防重地置有重兵外,已无对周战略可言,遂渐由攻势变为守势。

北周方面,宇文觉(宇文泰第三子)篡立后,宇文护受宇文泰遗命辅政,为大司马,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诸事专擅,勋贵旧臣及宇文觉皆忌之,遂致数年间政局不稳。太傅大冢赵贵、太保大宗伯独孤信等都对宇文护专权产生不满,怏怏不服。赵贵谋除宇文护不成,反被杀,独孤信也被免官,不久也被杀。公元557年九月,宇文护又弑其主宇文觉,而立宇文泰长子宇文毓为帝。武成二年 (公元560年)宇文护又觉得宇文毓聪慧难制,惮而弑之,再立字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宇文护自加都督中外诸军事,事无巨细,皆先断于护。周武帝因宇文护手握军权大权,又两弑其主,因此,他表面上装作昏庸无能,不过问政事,一切任由宇文护恣意而为。宇文护及其诸子、僚属,皆贪残恣横,引起广大士民及官僚们的愤怒。最终宇文护被周武帝杀掉,此是后话。在与北齐战争中,北周基本采取北联突厥、南联陈,以共同对付北齐之策。

当时,周齐两国边境,北自五原(属周)以东,沿黄河至山西离石,沿吕梁山脉中部转而向南至山西吉县、稷山、安邑及河南陕县(以上属周)、宜阳(属齐)、鲁山、方城(属周)、信阳(属齐)、湖北安    陆(属周),南北绵延千余里。周齐连年争战之地,则主要集中于宜阳、邵郡(今山西垣曲)、玉壁(今山西稷山县西南)、洛阳、平阳等地。为战争需要,双方都在边陲重地筑构城垒群。

当时,洛阳属北齐,处边境略靠内。齐为保卫洛阳这个军事重镇,在洛阳及周围布置了重兵,并设洛州刺史镇守。北齐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平阳、洛阳为对周作战的三大战略重镇,且依此互相支持。齐处守势时,则三地相互救援;处攻势时,则三地之兵并进。齐为保卫洛阳、金墉城,就把宜阳作为前沿哨所,另外,还在河阴(今河南孟津)、河阳(今河南盂县西南),即当时河桥的南北岸,都设重兵驻守,目的是为保证河桥的畅通无阴。且又在洛口(今河南巩义东北)、永桥城(今河南武陟西)间建起一座浮桥——永桥,还设大都督镇守。北齐之所以如此重视桥梁的安全畅通,就是要在洛阳被攻时,则晋阳之兵可顺利地迅速渡河救援。

北齐、北周两国,就其自然条件及国力而言,北齐要强于北周。以前,周人常惧齐兵渡黄河来攻,故常年派重兵沿河防守,每至冬季,要有特种部队负责破除河上的厚冰,防止敌人踏冰过河。可到后期,情况却颠倒过来,齐人怕周军进攻,派兵负责破冰。由此,也可以看出双方力量对比情况的演变。

公元564年,周齐洛阳之战及此后的宜阳之争,都是北周主动发起进攻,北齐处于被动防守。虽然两次战役都以北齐胜利并保住洛阳、宜阳而告终,但这终属垂死挣扎。

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北周与突厥木杆可汗联盟,约定共同出兵伐齐。九月二十七晶,周遣柱国杨忠率步骑兵1万,与突厥兵从北路攻齐,遣大将军达奚武率步骑3万从南路向平阳进攻,南北两路约定最后会师于晋阳。到十二月上旬,杨忠部已攻占北齐20多座城池,接着又击败齐重要关隘陉岭,并顺利与突厥10万大军会合。二十五日,北周与突厥联军分三路南下,直趋晋阳。

齐武成帝高湛闻听,急忙亲率大军从邺城(今河北临漳)火速赴晋阳,三日即至。同时,他还派司空斛律光率步骑兵3万屯守平阳,迎战周将达奚武。杨忠与突厥兵合攻晋阳,高湛令并州刺史段韶为总指挥,娄敏为副。北齐部队在段韶英明指挥下,大破杨忠部,突厥军也退走。北周达奚武军到达平阳后,即听到杨忠北路军失败的消息,也引兵退回,齐将斛律光率兵随后追击,直人周境,俘获周兵2咖余人。

至此,周伐齐战役以周失败而告终。但北周并不甘心,反而激起更大仇恨,决心再与突厥联合,攻灭齐国。于是,在次年六月,北周再派杨忠率兵出五原会合突厥。齐武成帝很害怕,为讨好北周要人宇文护,遂答应把拘留于齐的宇文护母亲及姑母送至周国,希望以此换取宇文护不再攻齐。

为表示诚意,北齐首先送回宇文护姑母。宇文护思母心切,遂于八月召回杨忠以示对北齐的感激。北齐为达到目的,就让人代宇文护之母写信给宇文护,尽盲母子如能团聚,当大大感谢北齐之恩。双方多次书信来往,宇文护也充分表达其感戴齐德之情。齐帝对该不该送回宇文护之母犹豫不决,遂征求段韶的意见。段韶当时正带兵屯于塞下抗拒突厥,他认为,周人不讲信用,如果仅凭个人书信即放其母,恐怕太让周人小视。不如表面答应,待两国真正和好,再放人不迟。但齐帝不听,随即派人护送宇文护之母到周。这样,制约宇文护伐齐的一张王牌遂轻易丢掉。

此时突厥大军已先期发动攻势,10多万兵攻齐幽州,并深入到长城以南地区。到九月,突厥大掠一番返回塞外。然突厥兵仍屯塞北,并继续调集更多部队,而且派使者到北周,敦促周火速出兵共攻北齐。同时,突厥兵再次先自行动,兵伐幽州。

而这时,宇文护刚与母亲团圆,也正感激齐恩,所以,并无出兵伐齐之意。待突厥使者来敦促,宇文护害怕不赴突厥之约,一旦得罪突厥,必致边患接踵。不得已,他在全国调集大军,计有六柱国及十二大将军所统关中诸府兵24军、相府所属左右厢禁卫兵等20万人,几乎是倾国之兵,东出潼关伐齐。

十月初,宇文护率大军抵达潼关,而后分别派柱国尉迟迥率精兵10万为前锋,大军随其后,直奔洛阳而来。另派大将军权景宜率山南荆襄之兵攻取悬瓠(今河南汝南县);少师杨捌兵出轵关(今河南济源西),以配合洛阳主战场。

十一月,宇文护率大军进屯弘农(今河南灵宝),先锋尉迟迥已兵围洛阳城。北周雍州牧齐公宇文宪、同州刺史达奚武、泾州总管王雄等,率兵屯于邙山(河南洛阳北),双方形成对峙。此时,杨 (木剽)自恃其为邵州(今山西垣曲)刺史镇守边境20多年,多次与齐作战,屡战不败,遂产生轻敌情绪。所以,他兵出轵关,孤军深入,又不多加防备。十一月二十日,北齐太尉娄(睿又)带兵突然杀到,大破杨军,杨(木剽)降于齐军。

与此同时,周南路军则取得较大成果。权景宜率兵围困悬瓠真至十二月,齐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王士良、永州(今安徽凤台)刺史萧世怡皆举城降周,景宜令开府郭彦镇守豫州、谢彻镇守永州,并派人押送齐俘王士良、萧世怡及降卒1000到长安。

由于北周北路杨(木剽)的失败投降,使进攻洛阳的周师进展非常不利,并遇到当地齐军的顽强抵抗;先锋尉迟迥自率大军用尽各种办法也无法攻克洛阳城。首先,周兵架设云梯攻城,被齐军从城上箭射、石击、刀砍,损失惨重。周兵又改变战术,在洛阳城外堆起石头或土山,企图通过这种办法进入城中,结果也失败。最后,又在城下挖地道,直通城内。而齐兵派专人在城墙之内巡视,一旦发现地下有动静,即严密监视,有人头出洞,即用刀砍,或用水灌洞,致地道塌陷。

战斗非常激烈,双方攻防达三旬之久,齐兵仍稳固占据着洛阳城,周师却无计可施。宇文护命诸将挖断河阳的道路,以阻止齐国救兵,然后命各路周兵围攻洛阳。

齐武成帝高湛见洛阳形势危机,即派大将军斛律光与兰陵王高长恭带兵来救洛阳。但面对强大的周军,他们渡过黄河,却不敢再向前进,停于邙山观望。齐帝非常着急,他无耐地求救于段韶说:洛阳危急,我想再派你去救援,但突厥在北,也须镇守,这如何是好?段韶则认为:北虏突厥侵犯边疆,只能算是疥癣之类的表面问题;西邻周国的进犯才是心腹之患,臣请求南下救洛阳之围。齐帝遂令段韶督率精锐骑兵1000从晋阳出发,急求洛阳。齐帝也率兵从晋阳南下,向洛阳赶来。5天后,段韶即渡过黄河。当天,正值阴雾弥漫,周兵并未发现齐援军的到来。段韶与斛律光、高长恭兵合一处。十二月初八日,段韶与诸将及帐下300骑兵登上邙山极峰,观察周军形势,在太和谷与周军相遇。段韶急令驰告各营,集合骑兵,列阵等待命令,准备迎敌。齐兵以段韶为左军、兰陵王高长恭为中军、斛律光为右军,士气高昂,队伍整齐。

而周兵自包围洛阳以来,诸将都认为周师兵多将广,齐兵绝不敢出战。没想到齐援军突然来到,都非常惊讶,遂产生恐惧感,但周兵仍依仗人多,以步兵在前,上邙山攻击齐军。段韶指挥齐兵边战边退却,诱惑敌军追赶。等到敌步兵弊疲不堪,齐军同时下马击之,周军大败,四处跑散,投坠溪谷死者甚众。兰陵王率500铁骑突入周军阵中,一直打到金墉城下,并进入城中与守城齐军会合。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即产生于此。

包围洛阳城的周兵见齐救兵来到,且见周军一路败退,遂全部撤围逃命而去,营房仗具,皆丢弃原地。逃命的士兵边走边丢弃兵器物资,从邙山到谷水(今河南洛阳谷水一带)30里,满山遍野,全是周兵扔下的东西。周军只有齐公宇文宪、达奚武和王雄率部在后边殿后,阻止了齐军的攻势。齐兵追来,王雄驰马冲人斛律光阵中,光败逃,王雄紧迫不舍,齐军左右逃窜,斛律光只剩一付弩一支箭。王雄边追边说:我怜惜你不忍杀你,我会活捉你去见皇帝。不料斛律光一箭射中他的额头。王雄回军营后即死去,周兵更加恐慌。所幸宇文宪及时安抚,军心稍安。双方直战到深夜才各自收兵。宇文宪准备次日再战,达奚武劝他赶快乘夜色收兵回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周兵夜逃。南路权景宜听到主战场洛阳周师败回,也放弃所占齐地,带兵撤回周境。

此次洛阳战役,以周军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周军主帅的宇文护军事指挥能力极其平庸,再加此次出兵又非本意,不过为突厥所逼迫而已。兵出无名,事故不成。即然无心出兵,他却又调动全国所有兵力,而换来的却是周师败绩,劳民伤财。

战争结束后,齐武成帝高湛来到洛阳,奖赏有功将士,并免除洛州一年租赋。第二年四月,高湛传位给太子高纬,他自为太上皇帝,以斛律光为大将军,注意对周的防卫。北周也在其东方加强了兵力,以函谷关城(在今河南新安县)为通洛防,以金州刺史贺若敦为中州刺史,镇戍函谷关。

此后数年间,双方在洛阳一带基本处于相持阶段,没有大的军事行动。几年后,周齐又开始在宜阳展开长达数年的争夺战。

宜阳城在今宜阳县东北7公里处,是战国时期韩国所筑,东魏时在此设阳州。后降于西魏,改置熊州,不久被北齐收复。宜阳是周齐边境上的要地,其西北有洛水城,东有九曲城。周齐相争时,双方都曾在这一带建城堡群,形成长期对峙,似谁占据宜阳,谁将有洛阳,进而尽有天下。

至于为什么双方这一阶段会发生长时期对宜阳的争夺,主要是由于周齐两国,乃由东西魏发展而来。自东西魏分立后,高欢与宇文泰屡相攻伐不止,数次作生死存亡的大战于潼关、渭曲、邙山等地,有两雄不并存之势。由于宜阳的重要战略地位,故要打败对手,统一北方,要先拿下洛阳这个兵家必争之地,而宜阳又是洛阳的前沿据点,占洛阳,必先拿下宜阳。

天和三年(568年),周与突厥和亲结盟,共商伐齐之计。天和四年九月,北周派齐公宇文宪与柱国李穆率大军先在宜阳西修筑崇德城等5座城垒群,对宜阳形成包围之势。十二月,宇文宪等遂率兵包围宜阳城,并派兵切断了齐军的供粮道路。第二年(570年)正月,北齐速派太傅斛律光率步骑3万来援救宜阳。斛律光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多次在宜阳周围打败北周军。但由于担心北周勋州刺史韦孝宽乘虚从玉壁攻取齐之平阳,斛律光遂于宜阳西建统关、丰化两座城堡,加强宜阳的防守能力。此地安排妥当,斛律光马上率兵准备返回平阳。周兵见齐军撤退,立即派兵追击,斛律光杀了个回马枪,大败周军,虏其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英、梁景兴等将领。斛律光遂返回,然周兵对宜阳的进击从未停止。

韦孝宽听说斛律光从宜阳返回平阳,也担心齐军从汾北地区对周发动进攻,遂向周帝建议在华谷(今山西稷山县华谷镇)、长秋(今山西新绛县长秋镇)筑城,防备齐军。但作为北周军政实权派的宇文护却鼠目寸光,借口勋州兵力有限,再增建新城则兵力不足以守卫,拒绝了韦孝宽的合理建议。十二月,斛律光果然率齐军从晋州道(今山西太原)出发,于汾北筑华谷、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二城,并派重兵镇守,然后亲率齐军到汾东,与韦孝宽形成对峙。齐军包围了定阳(今山西吉县),筑南汾城(吉县西北),直逼周军。面对齐军的威胁,北周只好令齐公宇文宪撤宜阳围城之兵,北上救汾北。同时,宇文护也亲串部队出屯同州,以声援汾北周军。

到周天和六年(571年)正月,斛律光率齐军已攻取汾北500里之地,并在西部边境筑城13座,分兵镇守。韦孝宽率周兵从玉壁去救汾北,与斛律光大战,结果齐兵大败周师。三月,宇文宪率宜阳之兵从龙门渡过黄河,攻取齐新建城堡5座,斛律光才暂退至华谷。为了牵制北周在汾北的反攻,齐帝派太宰段韶、兰陵王高长恭率齐兵出伊、洛,攻打柏谷城(宜阳县南)。由于周师全力北上救汾北,造成柏谷城防卫空虚,被北齐一举攻陷。

月,北周派陈公宇文纯率兵再向宜阳,很快攻克宜阳城及其周围8座卫星堡垒,并准备乘胜拿下洛阳。齐将斛律光遂再次率步骑5万前往救援。周齐大军于六月在宜阳城下发生大规模激战,北周兵不敌斛律光军,大败,被俘1咖余人,建安等4座边城被齐军攻占。此后,双方在宜阳方面再次进入相持阶段。

宜阳战役结束后不久,双方国内都发生了一系列变故,使周齐之间的相对均势逐渐被打破。北周宇文护等人的专横无能,逐渐引起国内上下的一致反对,终于在公元572年被周武帝除掉,武帝开始亲政。这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亲政之后,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收回了中央大权及对府兵的指挥权,重用提拔了一大批治国领军的能人,使北周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力猛增,军事力量也大大提高。而在北齐,由于后主高纬日渐昏庸,听信重用奸佞小人,陷害忠良,致使北齐国政混乱,经济衰退,实力大为下降,再难与北周匹敌。象斛律光这样劳苦功高的大将,也被陷害致死。斛律光取得宜阳战役胜利返回邺都的路途中,齐主命他遣散所部军队。斛律光认为军士征战多年,多有战功,应加奖赏。遂一面秘密上表皇帝请示,一方面仍令部队缓缓而进,以免将士知道后有情绪。齐后主不体谅斛律光的一番苦心,反认为斛律光竟敢抗旨不遵,且带兵逼近酆都心中非常不高兴,遂对他产生怀疑。恰好第二年北周将韦孝宽施反间计,派人到邺城到处传言,说斛律光要造反。齐后主遂诱杀斛律光。这正中周人之计,替北周除去一劲敌,更使北齐失去一位最优秀的指挥官。几年之后,北周认为时机成熟,遂大举兴兵,向北齐发动全面进攻。最终,北周击灭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为以后隋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北齐文宣帝末年(558年) 齐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举州降于北周。北豫州北魏泰常八年(423) 改司州置。东魏天平初(534) 治虎牢城。辖广武、成皋、荥阳三郡共11县。荥阳郡辖荥阳、成皋、京、密、卷五县,北齐改名成皋郡。广武郡北齐辖中牟、苑陵、阳武三县。北周保定五年(565)移治圃田城(今中牟县西)。从今地图看包括郑州市所辖,在洛阳、宜阳之东。所以,当钮因任甘棠令(563)时这里是北齐、北周犬牙交错,拉锯战不断的地区。看了这些资料对甘棠令一职的重要就更清楚了。

                                                                                              

 

地区
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