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与常州袜厂的不解之缘

         我的父亲-钮燮鸿(1925-2012年),在1937年家族除了父亲外其他男性成员都先后因故去世,当年父亲才12岁。家中收入仅靠房租以及舅父、二姐等接济一些。

       次年的1938年,父亲一人去上海袜厂当学徒。

       之后在姨叔父丁瑞生开的上海永生袜厂做销售业务,同时还销售其它袜厂的产品。

      由于常州原利恒袜厂高祥海的欠款一直未兑现,最后仅以10台旧袜机抵债,损失很大。

      解放初失业,先开办了织袜技术培训班。

      1951年利用10台旧袜机在化龙巷家中开办了家庭作坊式企业--常州鸿祥袜厂。

      1952年私私合拼为常州一联袜厂,任副经理。当时常州共有26家私营袜厂,私私合拼为一联、大生和新业三家分厂。

      1956-1962年公私合营常州一联袜厂,任副厂长。

      1963年又合并入国营常州袜厂,先后任计划科副科长、财务科科长。

      1970年全家下放(武进孟河城北大队)。

      1976年上调武进县工业局,去了向阳布厂。

      1978年调回常州袜厂。

      1981年4月光荣退休。

      私私合拼时的常州一联袜厂总投资额为10957元,我父亲和母亲的投资额才225元,占比仅为2.06%,属于很小的股东。解放前父亲应该算是一名普通职员,解放初期处于失业状态,解放后的1951年才开办了家庭作坊式企业--常州鸿祥袜厂。父亲虽然没有正规上过学,完全考自学,钢笔和毛笔字也写得不错,在那个年代属于文化人。

      根据家庭成分的划定规定,一般以解放时所从事的职业为依据。但父亲对政策理解不透,自行填写了“小业主”。这个“小业主”的身份在文革期间对家庭受到了一定影响,父亲受到了批斗,全家下放农村,我的入团申请没有通过。

      1979年我参加了全国高考,考取了上海港湾学校,父母亲当时想让我顶他们的职进入常州袜厂工作。常州袜厂于九十年代倒闭,我庆幸没有选择父母亲的职业,否则我早已加入了下岗工人的队伍行列。

                                                                                             夫椒(无锡马山)常州化龙巷钮氏--钮永定

                                                                                                                       二0二一年三月五日

 

交流
地区